华邮精品——西厢记

1983 年 2 月 21 日,为了反映中华民族灿烂的古典文学风貌,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西厢记》特种邮票,全套 4 枚。采用中国著名女画家王叔晖创作的原画。刘硕仁设计。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大手笔”王实甫的代表作品,元代杂剧中的一部优美抒情诗剧。郭沫若曾高度赞赏这颗震烁古今的艺术明珠:“《西厢记》是超时间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记》是有生命之人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底凯旋歌,纪念塔。”《西厢记》共有五本(相当五幕)二十一折(相当二十一场)。剧情梗概是:唐代贞元年间(公元 785 年~804 年),前朝相国崔珏病故,崔老夫人带 19 岁的次女莺莺及侍女红娘扶柩回原籍博陵安葬,中途因战事连绵,交通受阻,滞留河中府蒲东著名的古刹普救寺。其时,游学四方的张君瑞赴京城长安赶考,顺路游览普救寺。在佛殿口,张君瑞与崔莺莺邂逅相遇,产生爱慕之情,就暂借寺中西厢房居住。他的房间和莺莺所住的后花园,只有一墙之隔。一个月色如画的夜晚,莺莺和红娘在花园烧香祝祷。张君瑞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浩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两个爱好文学的青年男女,相互联吟,倾吐心事,彼此更增添了好感。当为崔相国作超生道场的时候,张君瑞和崔莺莺再次相遇,而且默默地相爱了。不料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抢崔莺莺为压寨夫人,急得满寺僧侣惊慌失措,大家束手无策,莺莺也要自尽。这时刻,张君瑞挺身而出,给他的同乡兼同学镇守蒲关的白马将军杜确驰信求援。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退走。可是,老奸巨猾的老夫人“明许暗赖” ,竟不肯把崔莺莺嫁给张君瑞。她说莺莺早已许配给了郑恒,要张、崔二人兄妹相称。张君瑞怨愤积胸,不久病倒。机智的红娘为张君瑞出谋,让他在月下弹琴,并安排莺莺在花园烧香。莺莺听到张君瑞弹奏的《凤求凰》琴声,十分感动,打发红娘前去劝慰。张君瑞又托红娘捎信并附五言诗,莺莺则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诗句作为回信,约张君瑞相会。当夜张君瑞赴会,莺莺却当着红娘的面假装生气,训斥张君瑞不礼貌。张君瑞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时,暗示莺莺当夜前来相会,张君瑞大病霍然痊愈。深夜,莺莺来到西厢房和张君瑞订了终身。这事被老夫人察觉以后,怒气冲天拷问侍女红娘。红娘仗义直言,巧妙地责怪老夫人言而无信,使老夫人无词答对,只好又耍“明许暗赖”诡计,逼迫张君瑞立即上京应考。张君瑞上京应考,中了状元,正授河中府尹。然而从京城赶来强娶莺莺的郑恒却造谣中伤,说张君瑞已经在京城当了卫尚书的乘龙快婿。老夫人立即抓住借口,“虚推实赖” ,催着郑恒择吉日赶紧和莺莺完婚。张君瑞及时赶回普救寺,并在白马将军杜确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终于和崔莺莺欢庆团圆,使有情人成了眷属。王实甫在剧中激昂歌颂“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是他创作《西厢记》的民主思想的概括,也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抨击。当然,由于作者受时代
的局限,剧中主人公对封建礼教的认识还带有封建色彩。然而,《西厢记》的主题的深刻性和艺术上的高超成就,使它占有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精品链接:王叔晖连环画《西厢记》欣赏

这套邮票的 4 枚图案,根据《西厢记》的几个主要故事情节,约请中国著名女画家王叔晖创作了“惊艳” 、“听琴” 、“佳期” 、“长亭”四幅工笔重彩人物画。王叔晖笔下的崔莺莺、张君瑞和红娘人物形象,健康秀丽,体态轻盈舒展;亭阁榭石准确严谨,构图完整;线条刚中有柔,着色冷暖适宜,具有如临其境,如闻其言笑的艺术效果。设计者选择 40 毫米×60 毫米的较大票型和多色影写版的印刷方法,既表现出了精细入微的原画风貌,也保持了工笔重彩人物画的艺术感染力。邮票的 面值、国铭等文字均置于画面之外,唯独将“西厢记”三个篆体字保留在画面之中,并采用红墨印刷,犹如中国传统绘画上的一方“钤记” ,显得典雅朴实,与原画浑然一体。画面背景衬以山石、翠竹、廊墙、灯烛、红叶、古松等自然景物,巧妙地表现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惊艳】图案描绘了书生张君瑞上京应考,顺路游览普救寺时,与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的场面。张君瑞见崔莺莺貌美,产生了爱慕之情,便暂借寺中西厢房住下来,伺机与莺莺留情。明明是张生游普救寺,遇莺莺,画面上莺莺却居于中间,突出展现了她此时此刻的心境:大家闺秀,整天被拘在家中,寂寞、无聊;她对张生一见倾心,正是封建礼教无情束缚的结果。画面上,张君瑞和崔莺莺的距离比较远,又是初次相会,张生潇洒爱慕,崔莺莺端庄惊喜,二人的目光中都流露着惊奇的神情。
【听琴】图案描绘了张君瑞在西厢房弹琴寄情于崔莺莺的情景。原来,叛将孙飞虎闻知崔莺莺貌美,便率兵围困普救寺,要抢莺莺为妻。张君瑞发书向白马将军杜确求援,遂解了普救寺之围。崔莺莺之母老夫人曾有言许诺,张生能搬来救兵,就将莺莺嫁给他。不料事成之后,老夫人却翻口毁约。机智的红娘让张君瑞在月下弹琴,并安排崔莺莺在花园烧香,帮助他们相互传达情意。画面上,张君瑞和崔莺莺的距离虽然靠近了,但仍有一墙之隔;张君瑞痛苦至极,低头抚琴,痴情倾吐,将自己对崔莺莺的爱慕之情完全寄托在琴曲《凤求凰》之中了;崔莺莺伫立月光下,侧耳倾听琴声,那种不能向张生倾诉真情的痛苦无计和眷恋之情跃然纸上。
【佳期】图案描绘了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偷偷到西厢房和张君瑞相会订终身的场面。张君瑞喜出望外,崔莺莺羞涩兴奋。画面上,红娘在崔莺莺身后轻轻一推,集中表现了画家对侍女红娘那种热心、调皮性格的赞美,是画中有力而巧妙的一笔。
【长亭】图案描绘了崔莺莺送张君瑞上京应考,在十里长亭黯然伤别的场面。崔莺莺的母亲老夫人坚持门庭内不能有“白丁女婿” ,要张君瑞上京应试,取得功名之后,才能和莺莺完婚。画面上,莺莺含泪惜别,张生惋然相劝,一对恩爱情人只有暂时别离了;画面左上角装饰着枝枝青松,寓意二人的爱情忠贞不渝;画面左下角那片片黄红色的枫叶,出自原作“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之句,令人觉得这片片枫叶也带着几多离愁。

小型张《拷红》图案描绘了老夫人拷问侍女红娘的场面,原图选自明版《西厢记》木刻插图。崔莺莺和张君瑞在西厢房私定终身后,不几日,老夫人看出了破绽,便拷问侍女红娘。机智的侍女红娘跪在老夫人面前,搬出老夫人早先许婚的诺言,对老夫人的拷问进行了反击,使得老夫人无言答对,只好允诺了莺莺和张生的婚姻。在《西厢记》原作中,侍女红娘虽不是主要人物,但她凭着机智、活泼、聪明的性格,
和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博得历代人民的喜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主角。这幅“拷红图”是《西厢记》明版插图中的优秀作品之一,画家在准确把握原著基调的前提下,进行了精彩的艺术再创造,构思十分巧妙。画面上,代表封建势力的老夫人,正襟危坐在前厅中央;双膝跪地的侍女红娘,腰板挺直,正在理直气壮地替小姐申辩;原本握在老夫人手里的家法棍杖,居然由莺莺尚未谙世的幼弟欢郎挥舞着;而且让相府千金小姐莺莺隐身门外,偷偷地听着,急切地想知道母亲拷问红娘是吉是凶;整个画面既具有矛盾冲突的紧张气氛,又富有强烈的谐闹戏剧效果。特别是在厅堂外的台阶上下,画家又精心安排了一只小鹿和一只仙鹤,它们那种天真活泼、悠闲自得、和谐相处的自然神态,与厅堂内紧张的人际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生动地深化了画面主题。这幅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造型完美,线条刚劲,雕斫入微,具有素描的艺术效果。小型张图案以深米黄色“缎织状横纹”衬底,又用驼黄色将明代版本插图中的“莺莺像”复制于画面右侧,既能给人以古版书本的古色古香之感,巧妙地反映了古本面貌,而浅淡的色彩和勾勒工整的线条,又与右侧的拷红情景形成强烈反差,崔莺莺仿佛亲眼目睹了老夫人拷问红娘的过程。图案左上角绘有一枚“西厢记”三字朱红印章,和 4 枚邮票图案相呼应,既起到了协调颜色关系和装饰图案的趣味性艺术效果,又巧妙地点明了画面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