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一)

志  号:2004-5T
邮票规格:40×30毫米
齿孔度数:12.5×13.5度
整张枚数:版式一 20枚
     版式二 8枚(四图连印)
整张规格:版式一 240×150毫米
     版式二 130×176毫米
版式二发行量:95万版
版  别:影写
印 制 厂:北京邮票厂
邮票设计者:李永清、李国柱
版式二边饰设计者:李国柱
责任编辑:佟立英

    邯郸学步——《庄子 •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成玄英疏:“寿陵,燕之邑;邯郸,赵之都。弱龄未壮,谓之馀子,赵都之地,其俗能行,故燕国少年远来学步。”
  这个成语讲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就赶去邯郸,跟人家学习走路的方法。最后,他不仅没有掌握邯郸人走路的方法,反而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结果只好爬着回家了。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叶公好龙——刘向《新序 • 杂事》:“叶公子高好龙,勾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掉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牍,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这个成语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叶(今河南叶县)的叶公子高很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天上的龙知道了,就来到他家,龙从窗户上向里看。叶公一看见龙,吓得面无人色,失魂落魄。以后,人们就讽刺那些只是口头上说喜欢,言行却不一致的人为“叶公好龙”。
  滥竽充数——《韩非子 • 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这一成语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齐宣王爱听吹竽,每次都要三百人一齐吹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也混在里面充数。宣王死后,泯王继位,要他们一个个地吹,南郭先生就逃跑了。后用“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或以次货冒充好货。

  鹬蚌相争——《国策 • 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夫得而并擒之。”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期,苏代为燕国到赵国当说客讲的一个故事。他说在来赵国途中,经过易水(今河南省中部的一条河,流经易县),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鹬鸟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张壳,紧紧地钳住鹬鸟的嘴巴。它们两个谁也不肯松口。有一个渔夫看见了,便走过来把它们一起捉走了。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第三者因而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