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虚度年华”的罗伯特·科赫

罗伯特·科赫(18431910)是德国细菌学家,细菌学奠基人之一。曾任伯林大学卫生学和细菌学教授、传染病研究所所长。他发明用固体培养基的“细菌纯培养法”,首先采用染色法观察细菌的形态,并运用这些方法首先分离出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同时确证这些细菌与疾病的关系,提出了“科赫原则”,作为鉴定一定的微生物为某些传染病的病因的准则。与人体相比,细菌之小不如九牛一毛。然而,就是这些微观世界的小生物,把灾难带给了人类。1346 年~1351 年间,欧洲就有 2500 万人死于鼠疫。1892 年德国发生霍乱,几周内汉堡就有 8000 人丧生。19 世纪,欧洲有 1/7 的人死于肺结核。提起传染病,人们曾一度谈虎色变。

1876 年,罗伯特·科赫作为德国中部克劳斯塔尔城哈尔茨山区的一个普通乡村医生,单枪匹马地向传染病挑战了。整整几个星期,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制成上百种结核菌样品,在显微镜下无休止地观察,一坐就是十多个小时。他又在几百只兔子身上做试验,通宵达旦地工作,却毫无结果。他的脾气变得古怪了,一会儿嘟嘟嚷嚷,一会儿怒不可遏。人们交头接耳地议论:“帝国政府顾问的神经有些错乱了。”科赫继续努力,跑遍了所有的医院、兽医所,显微镜成了他昼夜相随的伴侣。这位“神经病”终于在 271 号样品中,找到了人类的灾星-细细的、纺锤形的、弯弯曲曲的结核杆菌。1882 3 24 日,在柏林生理学会的会议上,科赫用稍带口吃的缓慢语调,宣读他的论文:“根据无数次观察,我认为,……结核菌是一种与其它微生物不同的细菌。”在结束论文时,他平静地说:“我是为了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从事研究的,同时,像我所希望的,这将极其有益于人民的健康。”科赫这一伟大发现使与会者震惊。没有提出异议和批评,这在生理学协会的历史上,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1883 年,埃及发生霍乱。病区内,人烟稀少,尸骨成堆。这年 8 9 日,已经誉满全球的科赫,被任命为赴埃及医疗队队长。他拼命追逐着病菌,从埃及跑到印度。1884 4 月,当医疗队从孟买踏上归途时,科赫找到了霍乱弧菌和控制它的方法。后来,在南非,他征服了牛的黑死病;在爪哇,他研究疟疾;在罗得西亚,他追踪过马亡症;在达累斯萨拉姆,他致力研究回归热、昏睡症。他的朋友回忆说:“在科赫身边,差不多每一天都有新的细菌学奇迹出现。”早在 1865 年,科赫还是学生时,就在试卷页眉上写下了他终生恪守的誓言:“永不虚度年华” 1905 年,科赫获得了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金。

1910 5 27 日,这位终生为帮助人类战胜疾病的细菌学之父,安静地坐在他的圈手椅里长眠了,终年 67 岁。罗伯特·科赫的骨灰安葬在柏林传染病研究院内。在他的纪念章上,铸着人们献给他的诗句:“从微观世界中,涌现出这颗巨星。你征服了整个地球,全世界人民感谢你。献上花环不凋零,世世代代留美名。”

1982 3 24 日,为了表达中国人民对罗伯特·科赫这位细菌学家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罗伯特·科赫发现结核杆菌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全套 1 枚,中心画面是罗伯特·科赫像。他戴着一副眼镜,那锐敏、深邃的目光,表现出了罗伯特·科赫敢于向病菌挑战的顽强战斗精神。画面右上部是显微镜、试管和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核杆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