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艺术. 纵“马”一生的徐悲鸿
徐悲鸿是在近代中国美术界有重大影响的画家,在国内外享有一代宗师的盛誉。1895年,徐悲鸿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乡村小镇的贫寒画师之家。因为家里无钱供给读书,徐悲鸿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也谈不上学历和文凭,为此常遭人奚落。这使他深感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于是将原名徐寿康改为“悲鸿”,并以哀鸿自况,发愤绘画,终于成了艺术大师。
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于世,他的画第一次印刷出版的是马,
年,徐悲鸿逝世前的最后遗作,也是一幅奔马。1919年,徐悲鸿到欧洲留学,遇到一个洋学生挑衅。对方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的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把你们送到天堂里深造,也成不了才。”爱国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说“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业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他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一方面学习油画,掌握人体素描技巧,一方面也研究马的生理结构,画的活马速写稿达一千多幅。1940年,徐悲鸿应邀去印度讲学,在大吉岭等地,见到了许多罕见的骏马,深为入迷。他常骑上这些骏马远游,了解这些骏马的特性,还常骑上这些骏马远游,了解这些骏马的最美的神气和姿态。回国后,他更生动地画出了马的剽悍、驯良的气质和浑身充满活力的美,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奔马。徐悲鸿画马,不仅只为一般观赏,而大多是借以抒发郁结难言之悲愤和爱国忧世的心情。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驻沪19路军与上海人民奋起抗日,徐悲鸿激于爱国热情。画了一匹昂首屹立的马,命名为《独立》,表达出希望祖国独立强盛的时代意识,使人感奋。1935年,徐悲鸿画《奔马》一幅,在画上题写了“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徐悲鸿画的奔马题为《奔向太阳》。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为志愿军画《奔马》,还亲笔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劳累过度,脑溢血复发逝世,就在这一年上半年他画了两幅极有历史意义的《奔马》,一幅是献给毛泽东主席的,题“百载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表达了他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另一幅题有“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这是画家对新中国的正确理解,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徐悲鸿用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有的回首长嘶,有的腾空而起、四蹄生烟……。徐悲鸿画的马不仅外形逼真,而且神态雄健,给人以跃动的感觉,而他借马的形象所表达的高尚情操和他在艺术作品中所寄托的内涵更成为鼓舞人们奋进的精神力量。1978年,邮电部发行了一套由徐悲鸿十一幅奔马国画制成的特种邮票,在建国三十年来最佳邮票评选中,被评为最佳特种邮票。